首页/骨科精读/腓肠肌撕裂的分析与诊治要点,看这篇就够了!/
腓肠肌撕裂的分析与诊治要点,看这篇就够了!
2021-06-30 15:18:282614浏览
网球腿不是腿上长了个网球,而是腓肠肌内侧头的急性拉伤或撕裂,好发于网球运动员,所以叫做网球腿。在医学上叫做腓肠肌撕裂。但并不是只有网球运动才会引起腓肠肌撕裂,像山地跑,羽毛球,跳高等运动都可能引起这一疾病。

一、概述

腓肠肌撕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腓肠肌。

腓肠肌是指小腿后方的浅层肌肉,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小腿肚子。

腓肠肌分为内、外两个肌腹,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侧髁上的三角形隆起,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的近侧端。两个头的肌束向下,在小腿中部结合形成跟腱,止于跟骨。

在我们进行跑跳等运动时,都需要蹬腿这个动作,想要完成这个动作,腓肠肌至关重要。那什么会导致腓肠肌撕裂呢?

二、病因

腓肠肌撕裂往往发生在下肢剧烈活动的过程中。当我们运动时在膝关节伸直的状态下突然蹬地或踮起脚后跟起跳就可能发生腓肠肌撕裂。

不过,还有一种原因是小腿肌群长期过度紧张疲劳,致使肌肉僵硬,弹性下降,在突然的外力作用下也容易引起腓肠肌损伤,这种情况多见于肥胖或30岁以上人群。

三、流行病学

  • 大多发生于膝关节伸直突然蹬地起跳时,这个动作多发生网球运动中,因此称为“网球腿,但“网球腿”并不仅发生于网球运动中,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其他球类也可发生。
  • 最常见于涉及需要突然减速和/或变换方向的中年业余运动员发病机制。
  • 撕裂发生于腓肠肌内侧头远端的肌肉一肌腱连接处,部分由于内侧头产生的应力更大。

四、临床特征

  • 急性表现为疼痛、肿胀和步行困难。
  • 棒击感:受伤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尖锐的灼痛感,就像有人在身后朝你的小腿“猛烈一棒”或“踢了一脚”,有时伴有可听见的声音。
  • 剧烈疼痛:强烈的疼痛会让人无法再继续运动,不能做跳、跑等动作,做踮脚动作疼痛会加剧。
  • 小腿外部表现:初期小腿外形多无改变,稍晚可出现肿胀、皮下出血等,有明显的压痛点,如果其中腓肠肌完全断裂,会有明显的凹陷和瘀斑。

五、诊断

直接外伤所引起的开放性跟腱断裂 :伤部皮肤裂开出血,伤内有时可见跟腱组织。多数病人断腱向上收缩不易察觉,因而很容易漏诊,误诊为单纯皮肤裂伤,仅将伤口清创处理。这类病人日后多因提踵无力跛行而再诊。

间接外力所引起的跟腱断裂:病人于受伤当时顿觉足跟中部疼痛,有被踢或石击感(但能完成腾空动作,如后手翻落地再踏跳时跟腱已断,但可完成直体或转体空翻动作),随即足踝运动失灵,不能站立或行走,腓肠肌部位也疼痛或伴有麻木、发胀感。

Thompson 试验(捏小腿三头肌试验) :诊断跟腱断裂的特异性体征: 病人俯卧或跪位, 双足悬挂在床边, 如挤压腓肠肌最宽部之下方, 健侧踝立即跖屈, 患侧则不动

单足提跟征:患足单足站立, 缓慢上提患足足跟, 若足跟能够离开地面为阴性, 说明跟腱未完全断裂; 若足跟不能离开地面为阳性, 说明跟腱完全断裂。

检查受伤腿,根据病史,腓肠肌是否有触痛、是否有无抗阻痛,足跟腱部塌陷,Thompson 试验阳性及单足提跟征阳性结果不难诊断。

辅检:MRI、X线片、超声等。

B超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可以明确损伤位置。

误诊原因探讨:

  • ①跟腱损伤早期出血, 肿胀严重, 局部疼痛不能很好配合体检, 造成跟腱损伤处的凹陷和空虚感不明显。
  • ②误认为跟腱断裂造成踝关节跖屈功能完全丧失。跟腱断裂后, 由于屈趾、屈拇肌、胫后肌、腓骨长短肌的协同作用, 仍可使踝关节跖屈, 但跖屈功能明显减弱。
  • ③开放伤仅缝合皮肤, 未探查跟腱情况。
  • ④闭合性断裂未做提踵试验和Thompson 试验而误认为软组织伤。
  • ⑤陈旧性断裂因损伤处瘢痕形成, 跟腱处的凹陷和空虚感不明显, 断端瘢痕连接Thompson 征假阴性。

六、治疗

腓肠肌内外侧头或腓肠肌的拉伤:这种损伤是指少量肌纤维或者肌筋膜的拉伤,这类创伤可以局部压痛点封闭。

跖肌腱断裂腓肠肌内外侧头断裂,这是小腿三头肌损伤中比较严重的创伤,应早期手术修补,早期卧床休息,踝关节置于背伸0°位置,疼痛减轻后争取早期下床步行,不穿高跟鞋,并适当辅助理疗,中药外敷,局部压痛点封闭都可获得很好的效果。

跟腱断裂:跟腱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腱之一,上端连接小腿三头肌肌腱,附着于跟骨结节,具有接踵张力,日常生活很少发生断裂,但在学生、运动员及演员中却非罕见,发生断裂需及时手术缝合。

1.开创缝合:

2.经皮缝合法

3.V-Y 肌腱瓣修补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4.自体股薄肌移植

5.自体腓骨短肌移植

6.关节镜下跟腱缝合术

简单处理建议:

  • 急性损伤建议冰敷受伤部位大约15-20分钟,每3-4小时一次,持续2-3天,直到疼痛渐渐好转;在平躺时腿下垫一软枕,抬高受伤腿;
  • 使用弹力绷带或者肌内贴贴扎腓肠肌群,防止进一步肿胀;如果疼痛严重,影响行走,建议使用拐杖;
  • 急性期后,在肿胀疼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将足背伸牵拉,使小腿后方腓肠肌处于拉伸状态,以免后期出现肌纤维瘢痕增生,成为慢性损伤或者易复发。
  • 服用消炎止痛药物。没有医生指导下,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连续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不宜超过7天;
  • 物理治疗,使用超声或微波治疗受伤的肌肉组织;
  • 康复训练,包括伸展和肌力训练;
  • 运动按摩及肌内贴技术
  • 一般均采用保守治疗,无需手术。

七、恢复时间

恢复时间的长短有很多因素,比如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腓肠肌损伤病史。恢复时间也需要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来判断。轻度的腓肠肌损伤,一般几周内即可恢复;而严重的损伤可能需要6周甚至更长时间。在恢复阶段,必须停止能够引起受伤处疼痛的活动,直到肌肉完全愈合。否则会发生疼痛,引起肿胀,加重损伤,恢复时间更久。

由于每个人恢复损伤的几率不同,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活动要看受伤的腓肠肌恢复得有多快。一般在开始治疗前肿痛症状出现得越久,需要越长的时间恢复。康复的原则是保证安全不再次受伤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恢复你正常活动。但如果过早回到运动中,可能会使损伤加重,甚至再次损伤。

八、术后功能评估

疗效标准:采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

优:患者无不适,行走正常,提踵有力,肌力无明显异常,小腿围度减小≤1cm,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5°

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有不正常,提踵稍无力,肌力较健侧减弱,小腿围度减小≤3cm,背伸角度减小5°~10°,跖屈度减少5°~15°

差:患者有明显不适,跛行,不能提踵,肌力明显减弱,小腿围度减小>3cm,背伸角度减小在10°以上,跖屈度减小>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