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骨科精读/重磅!2023年骨科领域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重磅!2023年骨科领域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2023-09-01 10:37:101.6万浏览
重磅!2023年骨科领域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2023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

骨科领域共9人入选2023年候选院士,其中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8名。现盘点候选院士与历年当选的骨科院士及其相关成就。(排名不分先后)

敖英芳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2年,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备战奥运国家队指定医疗专家,全国运动创伤外科与关节镜微创外科学术领域的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前任主委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会长。现任张家口崇礼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院长,天津体育学院崇礼冰雪运动学院院长。


冯世庆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现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


郝定均 教授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任西安医学院教授、国际截瘫医学会会员、北美脊柱学会会员、中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骨科分会主任委员、西安市骨科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红十字基金会医疗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等职。专业专长:擅长脊柱创伤、肿瘤、结核、畸形及退变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雷光华 教授

骨科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中组部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和运动医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和骨科学科领军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主任、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骨关节退变与损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骨关节炎防治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关节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骨关节健康中心主任及湖南省骨关节炎防治办公室主任。


唐佩福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301医院骨科分院副院长,创伤病区行政主任,中国发明协会会士,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骨科成员。2017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骨科主任唐佩福记一等功。2018年11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

肖建如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重中之重脊柱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惠林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人名单。

余家阔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膝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

裴国献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院长、骨科医学部部长、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转化前沿中心主任。原任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院长、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

以上为2023年骨科领域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人员介绍,下面盘点历年来骨科领域当选的两院院士!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骨科领域共有12位院士。其中目前健在的骨科两院院士共8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梁智仁院士、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顾玉东院士、邱贵兴院士、王正国院士、张英泽院士、田伟院士和姜保国院士。。

另外,有4位院士离开了我们,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陈中伟院士,中国工程院葛宝丰院士、王澍寰院士、卢世璧院士,但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和学术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骨科院士的风采吧(排名不分先后)。

陈中伟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 - 2004)医学家。浙江杭州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3年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将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使断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0%1973年为1例前臂屈肌严重缺血性挛缩病人施行带血神经游离胸大肌移位再植手术成功1977年成功地进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及其他原因造成长段骨缺损还先后成功地进行了复合皮瓣移植和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手术。1997年创用移植足拇再造手指控造的电子假手。

戴尅戎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生,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3-84年于美国Mayo Clinic任客座研究员。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及骨科主任,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所主任、上海交大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

在步态和人体平衡功能定量评定、内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与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促进骨再生、3D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等方面获创新性成果,因而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和部、市级一、二、三等奖45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9本。

葛宝丰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19 - 2014)河北省乐亭县人。1945年毕业于中正医学院。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骨科专业60余年,早在50年代初期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发明了梯形加压接骨板,对四肢和脊柱骨折,自发生机制、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以至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系列研究。实验中对离断肢体再植后,取得了淋巴管再生时间和分型的第一手资料,用以指导临床,提高了再植成活率和功能恢复率。发明创造20余项。1989年首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确定了西北地区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先后获国家发明、进步奖和部队省级二等奖以上20余项,著书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共千万余言。

顾玉东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7年生,满族,山东章邱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

1985年,“静脉蒂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足趾移植术中血管变异及处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臂丛神经损伤诊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肢体创面的皮瓣修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组织移植的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长段膈神经及颈7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臂从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手的修复与再造》、《四肢创伤显微外科修复》等专著。 

梁智仁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2年生,骨外科学家,男,1942年7月生,广东南海人。196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在脊柱外科及小儿骨科的临床医学上,继承了其导师A.R.Hodgson创立的被称为“香港手术”的脊柱结核治疗技术,并发扬光大,使该技术应用于严重脊柱畸形的矫正治疗上,包括高难度脊柱切除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小儿麻痹症继发脊柱畸形治疗方面作出了优异成绩,得到国际权威认可,是较早采用脊柱椎体间前路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医生之一。

被世界上8个主要骨科杂志聘为编委或资深编委,并在世界各主要杂志及教科书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近年着力于脊柱侧弯发病机理研究,培养了一支由多个国家多种专业组成的研究团体,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99年被推选为世界矫形及创伤外科协会的主席(2002-2005),是该会(SICOT)成立70年来首位华人主席。

卢世璧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 - 2020)湖北省宜昌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南开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研制了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并应用在临床,取得满意效果。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

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进行长骨再生实验研究;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在再生医学方面,研制成功以软骨细胞外基质(ECM)为材料及结构仿生的支架,复合种子细胞修复软骨已成功应用给临床效果满意。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2项。2008年被评为一代名师,全国抗震救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10年1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80余篇,编著专著17部。

邱贵兴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2年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博导,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副主任,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副主席兼中国部主席,国际华人脊柱学会(ICSS)主席,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骨科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主编,医学参考报社副理事长兼副总编辑,香港骨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等。

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尤在脊柱畸形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国际上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协和分型”,并在国际脊柱外科权威杂志《Spine》上发表;另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54.42分)2015年以原创性论著(Original Article)形式发表;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9项(发明2项)。发表论著600余篇,主编《骨科手术学》等专著38部。 

王澍寰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2013)手外科专家。北京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手外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手外科领域中,最早、最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并形成特色。1958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设计和改进多种治疗和手术方法。

1978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1963年在国内最早开展直径1.0mm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填补空白。1987年发明大网膜轴型皮瓣。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12部,参加译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王正国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5年生,野战外科学专家。祖籍安徽合肥,出生于福建漳州。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开始冲击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阐明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0年代末,开展创伤弹道学研究,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具有重大军事效益。

80年代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为推动我国交通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美国迪贝克国际军医奖;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主编专著39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0余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

张英泽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英泽,1953年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会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大学客座教授,是我国创伤骨科学术领军者之一。

迄今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中华系列论文170余篇,主编、主译学术专著25部;以第一发明人和专利权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9项获注册证并转化。多项原创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临床使广大患者受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荣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在近3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他率领的团队多次进入全国骨科前10名。

田伟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田伟,1959年2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骨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

田伟自主研发国际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并在临床广泛应用。首创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理念(CAMISS),创新5种新术式,成为国际手术金标准。首次发现颈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病机制,革新手术理念;提出椎旁骨化新理论,改变人工椎间盘设计方向。

姜保国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保国,1961年4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骨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

姜保国及团队聚焦关节周围骨折诊治难题,发现骨端骨折独特愈合模式,发明专用固定材料,建立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体系;开拓周围神经修复新理念,发现周围神经“倍数再生”、“脊髓前角细胞结构和功能重塑”三项重要科学现象,发明“小间隙套接缝合”、“神经交叉放大修复”两项创新技术;开创性建立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填补中国这一领域空白,使多发伤救治时间明显缩短、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大幅下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