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伤/详解:舟状骨骨折固定方案,重点这5个方面/
详解:舟状骨骨折固定方案,重点这5个方面
2023-03-23 13:49:251487浏览
详解:舟状骨骨折固定方案,重点这5个方面

舟状骨骨折占手部骨折的11%,腕骨骨折的60%。舟状骨结构特殊,表面80%被覆软骨面;其血运70-80%由桡动脉腕背支逆行供应。

01解剖

舟状骨掌侧入路的外科解剖:舟状骨结节,鱼际的基底;桡侧腕屈肌(FCR)腱;舟骨、大、小多角骨(STT)关节。存在风险的结构:防止纵劈桡舟头韧带;桡动脉恰在手术切口的桡侧,暴露时需要保护;

▲ 舟状骨掌侧入路的外科解剖

舟状骨背侧入路的外科解剖:解剖位鼻烟窝;拇长伸肌(EPL)、拇短伸肌(EPB)腱;桡侧腕长伸肌(ECRL)。

存在风险的结构:桡动脉在桡侧进入舟状骨背脊,需要保护;防止损伤绕神经的背侧感觉支。

 ▲ 舟状骨背侧入路的外科解剖

02经大多角骨螺钉固定术


体表克氏针透视定位。

皮肤划线,确定进针点及方向。

透视下进针,导针经过大多角骨及舟状骨远、近端皮质下2-4mm。再打入第2枚平行针,仅穿过大多角骨。分别测深,螺钉长度为第1枚针(舟状骨+大多角骨的长度)减第二枚针(大多角骨的长度)的深度(舟状骨长度)。

将第1枚钉继续深入打进桡骨远端(以防钻孔时拔出)。再以直径2mm空心钻钻孔达近端皮质下2-4mm。

选择合适长度(一般长度18–28mm,平均24mm)的无头加压空心钉拧入,透视确定螺钉位置及深度。

03背侧经皮螺钉固定术

适应类型:主要适应于腰部及近端骨折

手术技术:纵向牵引下腕关节旋前、屈曲45°以上。舟月关节处自舟骨近端直接进针,或在舟状骨背侧顶点至桡侧缘皮肤横行3mm小切口(此处比较表浅,仅皮下组织及背侧关节囊),自舟月韧带止点偏桡侧1-2mm进针(可用12或14号注射器针头作软组织保护套协助进针),导针方向指向舟骨结节。其余操作同前述掌侧经皮螺钉固定术(如下图)。

Case 1:

Case 2

Case 3

并发症(0%-29%):进针点周围软组织损伤

背侧入路进针点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较掌侧入路小,但仍有肌腱损伤的可能。Adamany DC(2008)对12具新鲜冻干尸体标本行背侧经皮固定研究。

结果发现,背侧入路导针平均距骨间背神经、指总伸肌腱、食指固有伸肌腱的平均距离为 2.2 mm、2.2 mm、 3.1 mm。因此,完全经皮背侧入路有损伤前述结构的风险,因此建议小切口显露舟骨背侧进针点。

Weinberg (2009)对40例尸体标本进行了经皮背侧螺钉固定术的研究。

结果发现,背侧经皮螺钉固定术未伤及神经、血管。然而,5具(1/8)标本有肌腱损伤,其中包括2例拇长伸肌腱、2例桡侧腕伸肌腱、1例指总伸肌腱损伤(如下图)。

Weinberg (2009)建议通过皮肤小切口、钝性分离进行导针和螺钉入点的有限暴露可避免软组织损伤。必要时,可以空针头作导向器。他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背侧顺行无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舟状骨骨折内固定技术。

04掌侧经皮螺钉固定术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舟状骨腰部及远端骨折。

手术技术:

全麻或神经阻滞、局麻。仰卧位、上臂外展放在可透X线的小桌上。前臂旋后,腕背下垫腕枕,使腕关节极度背伸、尺偏,这样可闪开大多角骨的阻挡。

导针自舟结节向尺侧和背侧各倾斜约45°左右进针(双45°)。导针方向与舟状骨长轴呈对角线(如下示意图)。

透视监测导针位置理想后,沿导针作小切口,空心钻钻孔(深度到近端皮质下2-4mm),沿导针拧入无头加压螺钉。移位明显者可试行牵引、撬拨及巾钳复位(如下图)。

掌侧经皮螺钉固定术有时需要牺牲一部分大多角骨唇的骨质,以达到螺钉中置,但文献报道这部分边缘骨质牺牲是可以接受的。

常规投照(透视)位置摆放

Case1

腕关节过伸、尺偏位,闪开大多角骨。自舟骨结节顶点2mm以远进针(可用12或14号注射器针头作软组织保护套协助进针)。透视监测导针(1mm)位置理想后,沿导针作5mm纵行小切口,测深,空心钻钻孔达软骨下2mm,沿导针拧入无头加压螺钉(螺钉长度较测深长度短2-4 mm为宜),再次透视确认(如下图)。

Case2

Case3

并发症:进钉点周围软组织损伤风险

Kamineni S(1999)等人通过32具尸体标本研究发现,掌侧经皮螺钉固定的进钉点平均距桡动脉主干为 14mm (7-24mm)、桡神经19mm ( 7-35mm )、正中神经返支 29mm (14-45 mm)、桡动脉掌浅支 5mm (0-8mm) ;导针平均桡偏角为34 °、掌倾角58°;经皮掌侧固定桡动脉掌浅支损伤风险较大,因此建议在舟骨-大多角骨关节处作1cm纵行小切口 ,在直视下分离、进针操作较完全经皮安全。

Evans(2015)通过15具尸体标本对舟状骨骨折掌侧经皮螺钉固定的研究发现,导针、螺钉有穿过桡侧腕屈肌腱、桡动脉掌浅支的风险(如下图)。

因此,建议作小切口和钝性分离,以减少导针、螺钉对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的风险。必要时,还可以空针头作导向器和软组织保护套筒。

螺钉位置:在尺偏正位(蝶位)及侧位像上,理想的螺钉方向应与舟状骨中轴线呈对角线,且钉尾应埋入关节面以下。

05掌、背侧混合技术

适应症:腰部及远端骨折。

手术技术:

全麻或神经阻滞、局麻。仰卧位、上臂外展放在可透X线的小桌上。腕关节旋前、掌屈、桡偏位进针。

透视确定进针点,从舟状骨近端中央进针。

在轴位透视像上,导针应在“皮质圈”(标准轴位像上,远近端骨皮质重叠呈环形皮质影)的中央(如下图)。

导针向远端顺行进针,并在正、侧、旋后/旋前双斜位等多角度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最佳位置应与舟状骨长轴呈对角线夹角。

当透视确定导针位置可以接受后,将导针自掌侧舟骨结节处穿出,导针近端末入舟状骨边缘,测深。此时将腕关节变为背伸、尺偏位,再将导针逆行打入桡骨远端固定,以防导针意外拔出。

在掌侧导针周围纵行皮肤小切口,钝性分离至舟骨结节,空心钻逆行钻孔至近端2-3mm,正、侧及双斜位4个位置透视监测方向和深度,自掌侧逆行拧入空心钉固定(如下图)。

正、侧及旋前、旋后双斜位4个位置透视(或照相)确定螺钉位置。

掌、背侧混合技术固定术有时导针会进入大多角骨,甚至需要牺牲一部分大多角骨边缘的骨质,以达到螺钉中置,但文献报道这部分边缘骨质牺牲是可以接受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