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肱骨近端骨折(3部分、4部分)的治疗仍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肩关节置换在功能恢复上的弊端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而单一钢板系统存在骨折固定不牢靠及后期肱骨头内翻的风险,一些加强肱骨内侧支撑方法,包括距螺钉、骨水泥增强、腓骨支撑等,已经应用于临床,但仍完满解决内固定失效问题。
单钢板固定后继发肱骨头内翻问题
“双钢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其他部位骨折,如肱骨远端、胫骨平台、踝关节等,因此,国外学者创新性地将“双钢板”技术用于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该技术的病例纳入标准为粉碎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粉碎,肱骨干移位>2mm,内侧铰链断裂患者。
手术切口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在肱骨近端复位,纠正内翻后,先放置肱骨外侧PHILOS钢板,如患者存在骨量降低,可注入骨水泥加强,后在肱骨小结节处置入1/3管型钢板。管型钢板的位置,近端应置于大结节,肩胛下肌止点处,钢板跨过结节间沟,钢板远端置于胸大肌肌腱止点的外侧。
骨折复位后,先外侧置入PHILOS钢板
骨水泥填充加强
管型钢板塑形后,置于小结节
研究纳入了25名患者,在平均随访30.9个月(范围12-76个月)后,18名患者(72%)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方面获得了优秀或良好的结果,平均值为77.17。平均简易肩关节评分为76%± 0.2,主观肩关节评分为72% ±0.2%。随访时的平均NSA为135±13°。平均7.2个月后,9名患者接受了植入物取出术,5名患者接受了关节松解术。3名患者接受了二期的关节置换手术。研究显示该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没有因继发内翻脱位进行翻修手术的报道。
典型病例:a/b,术前X线及CT;e/f,术后4月复查。
总结:对于年轻、功能需求大的高度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来说,关节置换由于功能恢复不理想,且若二期翻修,难度较大的问题,并非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在这类骨折的处理上,除置入距螺钉、骨移植物增强、骨水泥增强和添加额外的自由螺钉之外,还可使用双钢板技术,以获得更好的多向稳定性,该研究已显示出该技术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更高的初始稳定性。该技术的弊端在于血运破坏较大,与单钢板固定,可能存在更高的肱骨头坏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