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伤/小螺钉解决大问题:阻挡螺钉的应用技巧!/
小螺钉解决大问题:阻挡螺钉的应用技巧!
2024-04-10 11:45:08869浏览
小螺钉解决大问题:阻挡螺钉的应用技巧!

早在1995年,英国的Krettek 等人首次介绍了阻挡螺钉(“Poller” or “blocking” screws)作为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时的微创复位技术。现在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亦用于治疗骨折不愈合,或骨延长等手术。使用阻挡螺钉的基本原理是减小髓腔的宽度,并增加骨-植入物结构的机械刚度。阻挡螺钉主要用于干骺端骨折的髓内钉固定中,例如,较短的干骺端骨块,一般髓腔宽度更大,很难在髓内钉置入时保持与长骨块对齐。哪怕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临时复位(单皮质钢板,经皮复位钳等),在拧入交锁螺钉前也较难维持复位。

过去对于阻挡钉技术有很多描述,对于缺乏经验医生来说,可能容易混淆,难以在实际临床有效应用。现在我们介绍两种分别由Hannah和Muthusamy 等人报道的准确有效的阻挡钉技术(单枚,或多枚)。

手术技术:

单螺钉技术:首先,分别画出近端骨块和远端骨块的长轴线,然后画出骨折线。此时近、远端骨块被分成了四部分,如下图:

两条长轴线分别与骨折线形成两个锐角与钝角,阻挡螺钉一般在锐角侧靠近骨折线与中线处打入,如下图:

多枚阻挡钉技术:通过拇指与其他手指同时向中线推挤骨折的顶点和两侧来复位(“反折”),如下图:

随后的阻挡螺钉被置入在髓内钉的另一侧,即拇指和手指放置在骨头上的相反侧(按压的对侧)。如下图:本例展示了仅在远端骨块(干骺端)打入两枚阻挡钉,首先在靠近骨折线的近端打入一枚阻挡钉,不足以完全纠正畸形,随后在远端骨块髓内钉对侧的远端打入第二枚阻挡钉。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1,阻挡钉可以在主钉插入前或插入后打入,主钉插入后使用时,只能进行小的调整。但是,必须在近端和远端锁定螺钉拧入前打入。

2,阻挡钉离中线和骨折线的距离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推荐离骨折线约1-3cm,离中线越近越安全(6-7mm)。具体根据骨折形态和髓内钉直径而定,离骨折线太近易造成继发骨折,离中线太近则可能阻碍主钉置入,太远又可能无复位效果,如下图:

3,可用克氏针或Steinmann 针作为阻挡钉,使用克氏针时,占位较小,故可允许多次尝试。使用Steinmann 针时,可用作“操纵杆”来复位骨折端。这些工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有助于在手术中实现最佳的骨折复位。

4,应谨慎使用空心螺钉作为阻挡钉,因其在术中或术后容易变形,造成后期取钉困难。

5,在阻挡钉周围扩髓应格外小心,甚至应避免。

6,在干骺端骨块(较短骨块)对侧可以使用第二个阻挡螺钉。这种技术适用于短斜型或非常远端的干骺端骨折。通过在短骨块对侧靠近关节表面处放置第二枚螺钉,来确保钉子在骨折复位和固定中能够有效控制骨折块,提高手术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7,阻挡钉可应用在矢状面或冠状面,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基本原则不变。

8,阻挡钉技术还可用在骨不愈合病例中。这样做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帮助促进骨折愈合,特别是在那些难以通过常规方法达到稳定固定的情况下。保留阻挡螺钉不仅有助于维持骨折复位,还能提高整体固定结构的刚性,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9,当出现阻挡钉过度矫正的情况时,将阻挡钉退出对侧皮质(单皮质),使其变得不那么“有效”,此时主钉或可自行移动到其最佳位置。

10,当干骺端骨折累及关节面时,应首先固定关节面骨块,以免阻挡钉加重骨折或移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