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骨科精读/切口感染怎么办?这8种处理方法一定要知道!/
切口感染怎么办?这8种处理方法一定要知道!
2022-01-21 10:49:48543浏览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4%。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4%。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是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01

切口感染的原因

切口感染的原因可分为患者个人因素、医源性因素和切口因素:

个人因素:常见高危原因有营养不良、肥胖、吸烟、咳嗽、年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其中术后营养不良、肥胖、咳嗽、糖尿病是极高危风险;

医源性因素:助手缝合切口不佳、术后进食晚、病房条件差、切口过多使用电刀、手术时间长、切口无清洗、术中切口保护细节欠缺等,其中助手缝合不佳、使用电刀、切口未冲洗是高危因素;

切口因素:术中切口污染、切口局部缺血、术后切口积液,其中切口积液是切口感染最高危因素。

02

重视SSI的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最常见和最昂贵的医疗相关性感染。尽管过去十年SSI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是患者安全仍然存在风险。

1.美国手术部位感染:在美国,每年约进行3000万例手术;SSI发生率约为2%(60万例)。SSI 为院内感染的第2大原因(约占38%)。SSI 导致住院时间平均延长74天。SSI 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SSI 患者的2倍,每年死亡20,000例以上。

2.欧洲手术部位感染: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率2.5%。平均延长住院7.4天。感染病人死亡率2-5%。感染的医疗费用昂贵。每例超过1,000至100,000瑞士法郎。

3.中国:对中国193所医院调查显示:院内感染率为5.22%,其中SSI位列第3位。

03

什么是SSI?

来自于皮肤,身体其他部位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手术切口,并在组织中繁殖就引发了外科部位感染。藏匿大量细菌的手术部位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如肠道机体和感染作战时,会表现出具体的生理症状,如炎症,红肿,疼痛和发热等。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 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 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 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
  • 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2.不属于切口浅部感染

  • 缝针处脓肿(仅限于缝针穿透处极小范围的炎症和分泌物)。
  • 会阴侧切或包皮环切术后的感染。
  • 烧伤面的感染。
  • 感染累及筋膜和肌肉层。

3.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 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医师主动打开,且具下列症  状体征之一:①体温> 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 临床/经手术/病理组织学/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和深部者,应为深部感染。

4.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 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

04

治疗切口感染

【检查】:剪断缝线或拆除皮肤钉,打开切口并仔细检查,明确感染范围;如果深部组织感染,可使用血管钳探查。

【冲洗】:手术伤口可能有感染性渗出物、坏死的肌肉或筋膜。这些物质会刺激产生异常的金属蛋白酶,并消耗愈合所需的局部物质,从而妨碍伤口愈合。液体冲洗对减少细菌负荷和去除松散的异物非常重要。

对于高度感染的切口可使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进行加压冲洗,以去除松散的坏死组织、渗出物和血凝块。注意:进行冲洗时首选生理盐水,因其为等渗溶液,不会干扰正常愈合过程。

【清创】:使用手术刀或剪刀进行机械清创,去除失活组织和积聚的碎屑。应切除所有异物和失活的组织,因其可延迟伤口合并导致感染。

部分严重坏死伤口可能需要连续清创,以恢复最佳的伤口愈合环境,一旦清除坏死组织且出现肉芽组织,可停止清创。

【填充】:伴较大死腔的伤口需要填塞以减少生理性死腔、吸收渗出物/血清肿以及降低感染风险。

传统的填充方法是使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将其填入切口中,用干纱布层覆盖其上。在取出纱布(最好在变干前)时,一并清除坏死组织,这也是一种清创方式。

然而,一旦无需清创,应将纱布换为对生长中的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细胞创伤性更小的填塞材料。敷料更换可能要求多达一日3次,持续至切口表面大部分被肉芽组织覆盖。

纱布敷料的缺点是移除敷料时可能会同时移除正在生长的肉芽组织,造成再次损伤。因此,当所有坏死组织已去除、肉芽组织出现时,应停用这种敷料。有条件可使用泡沫、藻酸盐、水凝胶等敷料制成伤口的形状,有助于伤口填充。

【敷料】:保持伤口湿润非常重要,切口液体含有助于表皮细胞再生和促进自溶性清创的组织生长因子,因此伤口愈合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敷料。临床医生应考虑引流水平湿度平衡,相对湿润的创面床明确有利于愈合,而过度湿润则有害,会导致浸渍。

理想的伤口敷料在保持适当湿度的同时,吸走多余的引流液。一旦清除坏死组织且切口开始长出肉芽组织,敷料更换可一日1次或隔日1次,以免干扰愈合过程。

【负压切口治疗】:处理有较大死腔的伤口时,可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替代纱布敷料。负压可减少过多的液体积聚,且可逐渐缩小较大的复杂切口。还有助于保护患者皮肤免受频繁更换敷料的刺激,因为该方法仅每3-5日更换1次敷料。

【抗生素使用】:是否需抗生素治疗取于感染的范围、是否存在全身性表现,以及患者合并症,如免疫功能受损、糖尿病和长期使用类固醇。

对于已打开的浅表性切口感染,通常可不使用抗生素进行处理。局部用药物(如聚维酮碘、次氯酸钠、过氧化)相比引流和清创并无优势,而且由于其对成纤维细胞具有毒性,会妨得切口愈合,应避免使用。

对于更严重的感染(通过感染扩散至邻近组织或出现全身性表现证实),应使用广谱抗生素开始经验性治疗,所选抗生素应覆盖皮肤的革兰阳性球菌及手术部位的预期菌群。

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及可获得的革兰染色、切口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确定性抗生素治疗。然而,切口拭子培养经常发现多种微生物生长,导致难以区分细菌定植与真正的感染。

【延期缝合】:小伤口可使用二期愈合,指将伤口有意保持开放,经过一段时间,肉芽组织填充伤口,最终上皮形成。这一过程中不采用外部手段将皮肤边缘对合。

组织缺损较多的伤口,一旦感染清除且肉芽组织明显可见,可二期缝合切口,缩短愈合时间。缝合可在局部麻醉下,最好在肉芽组织开始形成后且切口开始收缩前进行缝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