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占60%-75%。跟骨骨折常由高能量交通事故伤或高坠伤引起,常合并四肢其余部位损伤及脊柱损伤。
跟骨骨折早期伴有的软组织损伤、水疱、骨筋膜室综合征等风险高,围手术期管理复杂。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常出现术后伤口并发症、内翻纠正不良、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使得跟骨骨折的治疗富有挑战性。
图: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塌陷。
对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外侧“L”形扩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仍是常用的手术方法,本文介绍外侧扩大入路的具体步骤。
跟骨骨折治疗的目的
跟骨骨折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为了良好的功能恢复,其治疗应追求如下目标:
- 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完整性;
- 恢复跟骨高度;
- 恢复跟骨宽度;
- 腓骨下间隙减压,解除腓骨肌腱的挤压;
- 恢复跟骨结节的外翻位置;
- 合并跟骰关节骨折,一并复位。
跟骨骨折的手术适应症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如下:
- 累及后关节面的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 跟骨前突骨折累及跟骰关节面>25%;
- 跟骨结节的移位性骨折;
- 跟骨骨折-脱位;
- 部分开放性跟骨骨折。
外侧扩大入路的应用解剖
跟骨骨折骨性解剖包括Gissane角与Böhler角。在入路中主要注意腓骨长短肌腱、胫后血管及腓肠神经。
Gissane角:跟骨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由跟骨外缘两条坚硬皮质骨柱的延长线构成,一条在后关节面的外缘,另一条位于前关节面的外侧,并向前延伸至跟骨前关节突的前部,正常范围在120-145°,该角度增大表明跟骨后关节面塌陷。
Böhler角:即跟骨结节关节面角。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线夹角,正常为35-45°。后关节面塌陷时该角减小。
手术步骤
1. 体位与显露
患者取侧卧位,骨性突起处垫衬垫。自外踝上方2cm跟腱外侧纵行向下切开,与足跟部和脂肪垫间连线相连续,往远端至第5跖骨基底。
在跟骨外侧,需直接切至骨膜表面,将皮瓣全层掀开,避免损伤腓肠神经。皮瓣翻起后,采用克氏针固定于周围骨质,暴露跟骨外侧壁,同时避免损伤皮瓣内神经。
2. “不接触”技术牵开皮瓣“不接触”技术通常采用4枚1.6mm克氏针,分别固定在:
① 腓骨远端;牵引皮瓣近端;② 距骨颈;牵开肌腱与皮瓣中间部分;③ 骰骨;牵开肌腱远端部分;④ 距骨体;有助于暴露后关节面。弯曲克氏针使皮瓣回缩,在后续手术操作过程中,无需触及皮瓣。
3. 骨折复位与固定皮瓣掀开后暴露跟骨外侧壁,此时跟骨外侧壁可能阻挡骨折复位及骨折线的观察,将外侧壁骨块取出;
将4.5mm斯氏针置入后外侧骨块,操作骨折块复位;将跟骨结节骨折块复位与载距突上,纠正内翻,恢复高度。并沿足底穿入克氏针临时固定。
将骨膜剥离子插入塌陷后关节面下方,撬拨复位。
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的关节面,此时后关节面复位后如存在较大缺损,则需植骨;
透视侧位接骨板位置,首先固定钢板前上方的螺钉,后术者用拇指下压接骨板恢复跟骨宽度,中指和环指纠正内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