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并发症是影响骨科加速康复、延长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也是非计划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和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切口并发症是术后较常见的问题,通常包括切口渗血、渗液、脂肪液化、局部肿胀、感染、延迟愈合等(点击蓝字可回顾手术切口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技巧),将延长深部组织与外界接触的时间,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严重问题。
1.手术切口缝合前的准备
①彻底止血,创面较大的止血带下手术,应松开止血带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②尽量少用电凝止血,尤其是较大血管出血,应用缝线结扎或缝扎,切忌盲目电凝、反复烧灼形成大量焦痂;
③切除创面内的失活组织、适当修整不规整的创缘,以便于缝合;
④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可选用聚维酮碘浸泡。
2.切口缝合原则
①依次逐层闭合,保证解剖结构对合准确;
②严密闭合的同时避免缝线损伤周围组织,为切口愈合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③深部切口闭合不留腔隙;
④尽量快速闭合切口、缩短术程。
3.骨科常用缝合技术及缝合材料选择
(1)常用缝合技术
单纯间断缝合:适用于关节囊、深筋膜、浅筋膜和皮肤的缝合,可减少无效腔,保证对合良好。间断缝合的间距一般为 5~8mm,根据缝合组织的不同,针距和间距稍有不同。关节囊、深筋膜等张力大的组织,缝合间距可适当减小,针距也应稍小;皮下、皮肤组织的缝合间距可适当增大。缝合完毕后应检查间断缝合处是否严密,必要时应追加缝合。
单纯连续缝合:常用于筋膜和关节囊的缝合,具有时间快和缝线线结少的优点,缝合时拉线应松紧适度,以保证血供良好。缝合完毕时应检查有无渗漏,有渗漏时需采用间断缝合加固。
连续水平褥式缝合:主要用于皮下和皮内的缝合,有利于对合皮缘,且皮内缝合可减少皮肤针眼瘢痕及拆线麻烦,提高皮肤美观效果,适用于对减少手术瘢痕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免打结缝合:是一种应用倒刺缝线的新兴缝合方式,张力支撑足够大,对组织的抓持力强且均匀,可单人操作快速完成缝合。需要注意缝合时松紧适度,避免拉线过紧,收尾时需交叉回缝 2~3 针,贴着组织剪线,防止线尾损伤周围局部组织。
“8”字缝合:主要用于深筋膜或肌腱等张力较大的组织的缝合,避免因对合张力大而切割撕裂组织;也常用于加固连续缝合后残留的渗漏部位。
垂直褥式缝合:常用于伤口跨度大和张力大的组织或外翻缝合。
减张缝合:常用于张力过高的皮肤切口缝合,通常选用减张缝线,边距在1cm以上,可联合垂直褥式缝合方式进一步增加缝线拉力。有条件时采用新型带网片的皮肤胶在皮肤表面对切口提供额外的高抗张强度,同时保持皮肤美观效果。
(2)缝合材料的选择
目 前 的 缝 合 材 料 分 为 可 吸 收 和 不 可 吸 收 两 大类,除肌腱、韧带的修复应选择惰性很强的不可吸收材料外,其余骨科手术可选择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以减少植入物造成的感染和丝线造成的异物反应,尤其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应避免使用丝线,以避免细菌定植在缝线纤维空隙中。选择可吸收缝线必须注重张力支撑时间和吸收时间两个最关键的要素:张力支撑时间是指可吸收缝线维持切口对合良好所需张力的时间;吸收时间是指可吸收缝线在人体组织内完全降解吸收的时间。
选择缝合材料的原则:
①肌腱、韧带等愈合较慢的组织应选择组织反应小、惰性强的不可吸收线(如聚丙烯、聚酯缝线)或长效支撑的可吸收线(如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
②对于愈合时间在 2~6 周内的组织应尽量选择可吸收缝线,以减少异物残留引起的感染风险;
③了解不同部位切口组织的愈合时间,可吸收线的张力支撑时间必须大于组织完全愈合的时间,如患者全身及局部存在高风险因素时,应选择张力支撑时间更长的可吸收线;
④为了减少皮肤瘢痕形成,尽量选择不穿透表皮的方式和材料,行皮内连续缝合;
⑤缝合材料大多自带缝针,在不破坏强度和锋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细的针型,根据缝合部位深浅和组织厚度考虑针型的弦长和弧度。
4.主要类型手术切口缝合技术
(1)髋、膝关节置换术
a.膝 关 节 囊 、深 筋 膜 层 :
① 缝 合 方 式 :屈 膝 位(30°~60°)缝合,首先使用间断“8”字缝合或间断单纯缝合方法,在切口髌骨上下缘及切口远近端对合3~5 针;然后使用连续缝合方式从切口远端向近端关闭,缝合间距与针距均为 5~8mm;缝合完毕后,反复屈伸活动膝关节,检查缝合是否严密,必要时追加缝合。
②缝线选择:基于组织特性和缝合要求,建议选用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进行对合,或选用免打结缝线进行连续缝合,以减少切口裂开和切口渗液风险。
b.髋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
①缝合方式:缝合重建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骨质较硬者可在股骨大转子上钻两个骨道,用 1 根带针线辅助外旋肌群标记线从骨道穿出。将关节囊近端和远端的标记线相互打结,将梨状肌和短外旋肌群的标记线互相打结,至少4~6 个方结。
②缝线选择:基于组织特性和缝合要求,建议选用不可吸收的聚酯线或可吸收缝线重建后方组织,以提供更大的缝合强度,对预防术后早期脱位具有重要意义。
c.臀大肌筋膜、阔筋膜:
①缝合方式:重建关节囊和外旋肌群后,将患肢屈髋 30°、屈膝 60°,髋关节轻度外展、外旋中立位。先在股骨大转子处间断缝合 1~2 针定位后,从切口远端向近端连续缝合阔筋膜。缝合的间距为 5~8mm,缝合完毕后应检查缝合
间断处是否严密,必要时应追加缝合。
②缝线选择:基于组织特性和缝合要求,建议选用可吸收缝线或免打结缝线进行连续缝合,以缩短缝合时间,减少切口裂开,避免形成切口疝。
d.皮下浅筋膜层:先去除皮下组织中较大的游离脂肪颗粒,可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方式做内翻缝合,间距 5~8mm均匀缝合。针距过密可引起局部缺血、针距过稀会遗留无效腔而容易引起积液。线结过多、过大易诱发线结反应,可采用连续缝合或免打结缝合,以减少线结反应,缩短缝合时间,降低感染风险。若组织较厚,应分层缝合。缝合完毕后,应检查缝合张力是否均匀、对合是否整齐,避免出现错位和错层缝合,必要时应追加缝合或拆线调整。
e.皮肤层:在皮下层良好缝合的基础上,选择可吸收缝线或免打结缝线连续水平褥式皮内缝合可快速整齐闭合皮肤切口。切口张力较大或术后功能锻炼较积极者可加用皮肤缝合钉,有条件者可使用新型带网片的皮肤胶加固皮肤层次的缝合。
(2)脊柱手术特殊情况下缝合技术
胸腰部肌肉层、筋膜层的缝合要求严密且不漏液,尤其是当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渗漏时,需先在椎管内放置 1 根引流管,然后将两侧的椎旁肌向中间拉拢后紧密缝合,填补硬脊膜背侧的空腔,然后再严密缝合筋膜层,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连续扣锁缝合或选用免打结缝线连续缝合。
(3)创伤骨科手术
由于复杂多样性的创伤因素,创伤骨科手术切口可涉及 4 类:I类切口,常见于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骨科固定物取出术等;II类切口,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断指再植术及肌腱吻合术等;III类切口,常见于创伤软组织感染、创伤性骨髓炎手术等;IV类切口,常见于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感染手术。伤口关闭是创伤骨科治疗中颇具挑战性的步骤,一期关闭切口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有时受制于受伤的时间、污染的机制和程度、局部软组织条件等因素,而不得不选择延迟缝合关闭切口。
a.肌肉筋膜层:尽量严密缝合深筋膜,尤其需覆盖裸露的骨、肌腱、神经、血管等组织及内植物,张力过大时应采用间断缝合,先从张力较小的两端开始,逐渐缝向张力最高的部位。张力实在太大或组织缺损过多无法缝合关闭深筋膜时,需考虑用皮下层错层缝合尽量覆盖裸露的骨、肌腱、神经、血管等组织及内植物。
b.皮下浅筋膜层:一般情况下此层次的缝合同前述(详见“4.(1)b皮下浅筋膜层”部分),要求良好对合,避免无效腔、伤口裂开、缝线切割,减少异物反应。创伤较重、软组织条件较差,甚至组织缺损的情况下很难完整缝合,应尽量将切口两侧皮下组织向中 间 靠 拢 缝 合 ,或 考 虑 做 皮 肤 和 皮 下 的 全 层 减 张缝合。
c.皮肤层:
①I类切口缝合同前述(详见“4.(1)e皮肤层”部分);
②II、III类切口通常采用间断缝合,主要原因是如有血肿形成、水肿、伤口局部炎症和感染等情况时,可间隔拆除一些缝线来减小张力和引流;
③能承受较大张力的伤口,可选择皮肤和皮下全层的减张缝合;
④不能承受较大张力的伤口(如皮肤撕脱伤、切开减张后的创面及皮瓣的缝合),一般在皮肤自然松弛的位置进行缝合,保留部分皮缘间隙使之二期愈合,面积较大的创面可通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和二期植皮的方式进行覆盖;
⑤三角形伤口缝合自三角形的一边进针,三角形尖端处一边皮下进针、另一条边出针;
⑥“Y”形伤口缝合从“Y”形的一个钝角处进针,经锐角处挂皮下,再从另一个钝角处出针;
⑦对于不规则的伤口,可通过扩创使之成为较规则形状的伤口再进行缝合;
⑧对于两侧皮肤不等长的伤口,先对齐伤口的一端进行间断缝合,直到缝至伤口末端出现“狗耳朵”现象,用刀片沿前面已缝合的伤口切开“狗耳朵”的一侧,将“狗耳朵”展开平铺后沿伤口走行将另一侧切除;
⑨对于手指掌侧垂直于指横纹的伤口,需要采用“Z”字成形的方法进行处理(与纵行伤口两端各呈 60°夹角,在此伤口两侧各做一与伤口等长的切口,两切口相平行,游离皮下组织,使之成为两个等边三角形的皮瓣,将两皮瓣交叉缝合,使伤口不再垂直于指横纹)。
参考文献
1.骨科加速康复手术切口操作与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2 年 10 月 第 15 卷 第 10 期
2.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切口管理指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 年 1 月 第 11 卷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