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脊柱/基于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物体积的计算!/
基于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物体积的计算!
2024-01-17 10:42:45438浏览
基于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物体积的计算!

图示MRI:初诊(A)、8个月(B)和18个月(C)

患者女,30岁,腰痛伴双下肢疼痛,无马尾受压症状。查体示:L4/L5和L5/S1双侧棘突压痛放射至双下肢,左侧、右侧直腿抬高试验50°(+)。双下肢皮肤感觉、肌力正常。图示:L4/L5椎间盘突出后再吸收,L5/S1椎间盘前后无变化。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未经手术治疗而发生的突出髓核消失或缩小的现象。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国外学者Guinto通过个案报道分享了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CT随访案例,首次发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以缩小或者消失,并称之为“自发性消退”。

此后,国外关于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的报道日益增多。国内研究是由姜宏教授于1998年率先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物具有“自然吸收”的转归趋势,在《中华骨科杂志》期刊发表了关于腰椎间盘重吸收的影像学观察及其机理研究的新进展的综述。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突出髓核组织的形态、位置、信号特点及神经继发性改变,并可获得多层面、多角度图像。基于MRI显示的椎间盘突出程度预测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大部分对突出物体积变化的研究还停留于肉眼对MRI影像的直观感觉,为了精确反映突出物体积的变化。本文推荐国内学者俞鹏飞首创的基于MRI测定腰椎间盘突出物体积及其突出率和吸收率的计算方法:

a:上椎体后缘中点至椎管后壁的长度(椎管直径);

b:从突出物最高点到椎管后壁的距离;

突出率 = [(a-b)/a ] X 100%


在MRI矢状位T2W1图像上,以上位椎体后下缘及下位椎体后上缘连线为内边界,突出物边缘作为外边界,计算突出物体积。

突出物体积 =(层间距 + 层厚)X∑每一层突出物面积,

吸收率 =(治疗前突出物体积-治疗后突出物体积) /治疗前突出物体积X100%

注意:临床上往往可以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并非平行关系。“症像”一致,才需治疗。临床治疗策略的取向,更应注重有效解除腰骶神经根病的症状,而不是单纯着眼于针对影像学上的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