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指其中一节段椎体与下方椎体向前滑动或脱离。
1病因
腰椎滑脱可以根据病因划分为五种类型,退变型、峡部裂型、发育不良型、创伤型、病理型。其中,退变型和峡部裂型最常见。好发于20~50岁的成年人群,常见于L4~L5脊椎段,占总发病人群的60%以上。在退行性脊椎滑脱症中,椎体的前滑是由于正常老化过程中发生的脊柱退行性变化引起的。
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能伴有椎管狭窄,椎管狭窄会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疼痛沿腿向下蔓延)。
退变型:
腰椎间盘、椎小关节等发生退行性改变,腰骶角较大、腰椎骶化、腰骶部骨性畸形、腰椎曲度异常等都会导致椎体滑脱,好发于腰4-5节段。
退行性腰椎滑脱可以由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般磨损和撕裂引起,例如腰椎间盘高度的降低,从而导致脊柱变得不稳定。
- 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密切相关,
- 重力和姿势性肌肉会使腰椎滑脱改善或变得更糟。
- 体重的增加增加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的风险,因为肥胖增加了腰椎的负荷。
- 关节突关节的定位及其缺乏支撑。
- 腰椎椎间盘的倾斜。
- 关节松弛。
- 肌肉不稳定或肌肉因为其他原因无法保持稳定。
- 较低的髂前上棘间线(连接两侧髋骨最高点之间的连线,女性通常穿过L5)
这张图片显示了腰椎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的:
峡部裂型:
腰椎的椎弓峡部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峡部疲劳骨折,就会出现随年龄增长逐渐椎体前滑移,多见于第4腰椎和第5腰椎。
发育不良型:
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椎体的椎弓峡部有裂隙不连续、椎弓峡部延长变细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椎体滑脱。
创伤型:
各种过度的机械应力,如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等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受力超过负荷而发生腰椎滑脱。
病理性: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腰椎肿瘤、代谢性骨病等都可能导致腰椎滑脱。
2 症状
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腰骶疼痛:疼痛涉及到腰骶部,多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逐渐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坐骨神经受累: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腰5或骶1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
疼痛及麻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
3)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4)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5)下腰痛:多在20岁以后出现,为最常见的症状,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有滑脱椎棘突压痛、左右椎挤痛及腰后伸痛。
3 分型
椎体滑脱程度分级- Meyerding分级,一般分为4级,也有5级分法,并不冲突。
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分,依据上位椎体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4度。
Ⅰ度: 椎体向前滑移程度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0-25%);Ⅱ度: 椎体向前滑移程度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但不超过2/4(25-50%);Ⅲ度: 椎体向前滑移程度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2/4,但不超过3/4(50-75%);IV度: 椎体向前滑移程度超过椎体中矢状径的3/4(75%-100%);V度:椎体向前滑移程度>100%。
Ⅰ度
腰4椎弓峡部裂、腰4椎体向前 I 度滑脱
Ⅱ度
腰4椎弓峡部裂、腰4椎体向前 II度滑脱
Ⅲ度
腰4椎体向前 III度滑脱
IV度
V度
3 影像学表现
X线片表现
正位片:不易显示峡部病变。椎板外测端呈断肩样改变;椎板外侧上下缘显示边缘硬化的新月状凹陷;椎弓根区密度不均,结构紊乱或有破碎;或见椎体旋转。
侧位片:椎弓根后下方细长或见透明裂隙,关节突间常见硬化征象;上位病变椎体出现滑移;椎间隙狭窄,椎间隙前后比例异常;可对滑脱程度进行具体测量。
图示:椎弓崩裂伴脊柱滑脱(侧位),第四腰椎椎弓崩裂,伴第四腰椎椎体向前滑脱,箭头示棘突后缘曲线异常。
图示:Garland氏测量法 (1)正常:第五腰椎前下角在垂线之后;(2)脊椎滑脱:第五腰椎前下角与垂线相接;(3)脊柱滑脱:第五腰椎前下角超出垂线前方。
图示:Meyerding氏测量法 (1)正常,(2)Ⅰ度滑脱;(3)Ⅱ度滑脱;(4)Ⅲ度滑脱;(5)Ⅳ度滑脱。
斜位片:可清晰显示峡部病变。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称为苏格兰(Scotty)狗颈断裂征或长颈犬(Greyhound)征。其前下方常位于骶骨上关节突顶点上数毫米,偶尔可位于顶点的稍前方。
功能位:(主要显示下腰椎不稳)椎体间水平位移> 3mm或角度位移> 10 °,过屈位椎体间位移≥8%(L4、5)或≥6%(L5S1), 过伸位椎体间位移≥9%
CT扫描
椎弓根下层面可见2~9cm锯齿样裂隙,宽窄不一,走行不定,扫描倾斜时与椎间盘层面正常光滑关节面呈双关节面。
椎管前后径延长,可呈“双管征”。
滑脱椎体“双边征”
椎间盘于相邻椎体层面以相反方向超出椎体边缘“夹心征”。
核磁共振检查(MRI)
核磁共振检查(MRI)可观察腰椎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各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助于确定减压和融合范围。
椎弓峡部崩裂面粗糙的低信号带
双关节征、双边征和椎间盘夹心征
椎管造影
椎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对检出椎管内突出物价值较大。因滑脱中有极少数病例(0 %~6 %)伴发椎间盘突出,故只在神经体征明显、不排除肿瘤或计划在术中行复位者时应用。
4 治疗
初发的腰椎滑脱在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干预之前,应首先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
保守(非手术)治疗包括:腰背肌肉的锻炼(如下图),应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营养神经类药物),支具固定以及严格的卧床休息。
休息和局部制动等保守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腰椎滑脱的症状。功能锻炼则对于加强和重新构建腰椎稳定有一定帮助。但如果患者腰椎滑脱情况特别严重时,则需要考虑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时机包括:
(1)保守治疗6-8周后效果不佳,或患者生活质量无直接改善。
(2)已有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功能、膀胱功能受损或下肢肌肉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
(3)滑脱椎体显著位移超过临近椎体面50%以上。
(4)体态外观显著畸形。
(5)行走时步态障碍或腿部疼痛的患者。
手术治疗包括修复手术、减压手术、复位固定手术、融合手术等。临床上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滑脱原因、滑脱程度、进展趋势、腰椎不稳的程度、疼痛类型、骨质条件、邻近节段情况、手术入路等因素,合理采用个性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腰背肌锻炼的正确姿势
滑脱的手术原则为:减压、复位、融合和稳定脊柱。手术目的是解除病人症状, 故术前要准确判断好症状来源的原因, 部位和范围, 术中在减压、固定、融合等几个步骤中有所侧重,再结合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
手术方式主要有脊柱后路融合术、椎管减压扩大成形术、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减压:减压是解除症状的主要手段。轻度腰椎滑脱是否需要进行神经根减压尚存争议。对于重度滑脱多数作者主张进行神经减压, 以缓解症状。
减压范围应当包括黄韧带、椎间盘、增生的关节突、侧隐窝,有椎管狭窄症状者需行椎管成形术。减压除了可以解除硬膜和神经根的压迫外, 还有利于滑脱复位。椎间盘是维持椎间稳定的重要结构, 术前要明确症状是否与椎间盘有关, 尽量保留有用的椎间盘,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
复位:今对滑脱是否需要复位有较大争议。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原则上应尽量争取复位;,如不能完全复位,部分复位亦可。
微创手术:主要指微创经椎间孔入路的椎间融合(MIS-TLIF)术式。与开放性手术比较,MIS-TLIF术式有以下优点:减少软组织损伤、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减少住院时间。其缺点是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高,容易减压不彻底、神经损伤和融合手术失败。
滑脱复位的优点有: (1) 恢复腰骶椎的生理曲度及负重曲线,正常的负重曲线有促进骨融合的作用。(2) 复位后有相对较宽广的植骨床,有利于植骨融合。(3) 可缓解神经根的牵拉,减少神经损害并发症。(4) 恢复脊柱正常生物力学关系,减少滑脱椎体在下位椎体上的滑移剪力,稳定脊柱;且因关节囊、韧带、肌肉的病变改善而使继发性下腰痛得以缓解。手术中应当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进行复位, 减压后神经无压迫、椎间结构松弛, 使复位更简单容易。随着脊柱器械的发展, 对严重滑脱者复位已不是难题。
4预防
1.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重复同一动作,如上网、打麻将等。同一姿势持续30~50分钟后,要做2~3分钟的头部和腰部放松运动。出现腰椎滑脱的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尽早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干预。
2. 禁止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外伤也是引起腰椎滑脱的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很容易引起外伤。并且剧烈运动很容易导致腰椎滑脱病情加重,对于已经康复的患者极易出现二次滑脱。所以,有腰椎滑脱病史的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在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3. 纠正不良姿势:不良姿势也是导致腰椎滑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不宜久坐,不宜坐在软沙发上,应坐在硬板凳上,而且腰要挺直;不要翘二郎腿,不要盘腿;坐位工作应尽量避免驼背、低头,不要伏在桌子上写字。
4.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脊柱的生理曲度是一个“S”型,睡觉的时候姿势不当、床过软等因素都会对腰椎生理曲度不利,容易导致腰肌紧张,僵硬,血液循环不畅。
所以,睡眠时应合理选择床的软硬度,并将枕头调节至合适高度,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