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17:05:09791浏览
1840年Rosenmuller首先描述了 距后三角骨的存在。
1840年Rosenmuller首先描述了 距后三角骨的存在。
距后三角骨总的发生率在1.7--7%
在青春期前(男性11岁--13岁,女性8--10岁),距骨后内侧结节和后外侧结节出现第二骨化中心,并在一 年内与距骨体融合。
病例一、无症状距后三角骨
病例一、无症状距后三角骨男,49岁,因扭伤踝部来院就诊,X线片提示:踝部骨折。
病例二、有症状距后三角骨
通常距后三角骨不会引起疼痛等症状。
但在足球、体操、武术、舞蹈等运动项目中,因跖屈 动作过多,会导致距后三角骨在胫骨后唇和跟骨之间 反复撞击,从而产生疼痛不适,影响运动,称为“疼痛 性距后三角骨” 。
疼痛性距后三角骨。川汇区杨脑村人 男、25岁、散打运动员,比赛后疼痛一周,加重三天, 无法行走。
保守治疗:消炎、止痛类药物应用,休息,深部热疗 一周,症状消失。
踝关节后方撞击引起的疼痛性距后三角骨,也有学者 称其为:三角骨综合征。
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制动休息,冷敷(即RICE 原则);予以非甾体抗炎药;限制足底弯曲;以及物 理治疗和特定运动康复。
超声引导下(精准 定位)注射含有或 不含有局部麻醉剂 的类固醇有助于确 诊和治疗缓解症状。
对难治性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包括切除骨赘及软组织清理等。可以选择开放性手术或关节镜手术,两者在手术结果 上没有差异。但关节镜下手术并发症少,能更快返回到日常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