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距骨桥 简称:跟距骨桥。是跟骨的载距突向后上方增大,并与距骨体内侧缘向下增大的骨块形成桥状连接。
“跟距骨桥”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医学名词。
跟距骨桥是常见的跗骨联合。跗骨联合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6%,其中53%为跟距骨桥。跟距骨桥的骨化年龄为12--16岁,临床漏诊率较高。
01
临床表现
本病可较早见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部分患者可有足部扭伤史。患者常不能适应长距离行走或跑跳运动,而且易于疲劳,疼痛部位多在距下或踝前。患者多单侧足发病。检查时可发现患足呈不同程度扁平畸形。在内踝下方或略偏后显得饱满,按之有骨性突起。
02
临床症状
跟距骨桥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距下关节内侧内踝下方疼痛,疼痛多向周围弥散,在剧烈运动时加剧,休息后缓解。
03
跟距骨桥的分型
Harris将本病分为两型,完整的跟骨距骨桥:即跟骨体内侧有骨质影相连,其间没有间隙。不完整的跟骨距骨桥:即桥的中间有软骨或纤维组织相连,因此,在骨桥上出现明显裂隙。
骨性骨桥:骨桥的皮质和髓质连续。
非骨性骨桥:关节间隙狭窄,不规则,距骨和跟骨载距突连接处皮质增宽,关节面倾斜。
部分性骨桥:骨桥含部分骨性组织。
Blitz将跟距中间关节面骨桥分三型
- Ⅰ型:单纯骨桥
- Ⅱ型:骨桥合并平足
- Ⅲ型:骨桥合并平足和后足关节病变
04
影像学表现
踝关节正位:距骨内侧结节至跟内载距突间有一长舍状骨块影,将跟骨与距骨连在一起,其间有一裂隙,形如关节,可以一侧明显。
踝关节侧位:跟骨距骨增大的两骨块呈唇状相吻,由后上斜向前下,内示裂隙。
特征影像:
C型征:是指跟距骨桥在侧位X线片,可见距骨头与载距突边缘轮廓组成环状高密度影。
CT是诊断跟距骨桥的金标准
- CT可发现关节周围退变范围和骨性桥接涉及关节面的范围。
- CT可鉴别骨性骨桥和非骨性骨桥。
- CT难以显示纤维性骨桥
CT将跟距中间关节面骨桥继发后关节面病变分为三期
Ⅰ期:为轻度疼痛,CT表现为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围唇形改变,平均发病年龄14岁。
Ⅱ期:为中度疼痛,CT表现为关节侵蚀,软骨下骨囊性变,非对称性关节狭窄,骨赘形成。平均发病年龄25岁。
Ⅲ期:为重度疼痛,CT表现为关节间隙完全消失,后关节面破坏大于50%,广泛骨赘形成,明显关节硬化。平均发病年龄41岁。
MRI能显示纤维性骨桥。
05
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跟距骨桥不需要治疗。
有症状的跟距骨桥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1、理疗(中频、蜡疗热敷、冲击波等)
2、外敷:消痛贴膏或洛索洛芬钠凝胶膏,涂抹扶他林软膏。
3、艾灸、针灸。
4、痛点封闭。
5、口服NSAIDs药物。
6、穿柔软、宽松、舒适的鞋子等
有症状的跟距骨桥,经保守治疗无效,如果受累关节面小于50%,无周围关节退变,可行手术切除治疗(开放切除或关节镜下磨除)。
有症状的跟距骨桥,经保守治疗无效,如果受累关节面大于50%,有明显的跟距关节炎症状,周围关节正常,可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展示一个跟距骨桥的病例
06
文章小结
跟距骨桥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治疗要因人而异,在治疗时要针对骨桥发生的部位,时期,病人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诉求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