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伤/手部外伤术后康复方案及技巧,详细答案全解!/
手部外伤术后康复方案及技巧,详细答案全解!
2022-09-09 10:35:081729浏览
顾玉东院士曾经说过,手外科病人的康复,手术的功劳最多只有一半,另一半则是术前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所以,对手外伤病人来说,功能康复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手外伤后常见问题

  • 肿胀
  •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
  • 瘢痕、挛缩
  • 运动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度受限,肌无力和耐力消失)
  • 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或职业能力受限

手外伤康复

  • 手外科处理
  • 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
  • 手功能最大程度恢复,以适应每天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休闲活动

临床检查

望诊

触诊

动诊

量诊

手的望诊

一般情况:营养、色泽、纹理、瘢痕、畸形

手的姿势

手的休息位

休息位:内在肌和外在肌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腕关节微背伸约10°-15°,并有轻度尺偏。

功能位:腕背伸约20°~25°,拇指处于对掌位,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其他手指略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曲,远侧指间关节微屈曲。

手的触诊

  • 温度
  • 弹性和质地
  • 血液循环
  • 压痛

手的动诊

  • 关节活动度
  • 主动与被动

手的量诊

  • 关节活动度-量角器、距离
  • 肢体周经-双测对比
  • 肢体长度-双测对比
  • 肢体体积-体积测量仪(阿基米德定律)

手指ROM

掌指关节(MP):屈曲0°-90°

掌指关节:过伸0°-15 °--45°

掌指关节:外展0°-15 °--45°

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远端指间关节(DIP) :屈曲0°-90°

拇指ROM

拇指掌指关节:屈曲0°-50°

拇指指间关节:屈曲0°-90°

拇指桡侧外展:0°-50°

拇指掌侧外展:0°-50°

拇指对指:用尺测量

肌力测试

徒手肌力测试

握力计

捏力计

捏力

a、拇指分别与示、中、环、小指的捏力

b、拇指与示、中指同时的捏力

c、拇指与示指桡侧的侧捏力

感觉检查

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材质辨别觉、重量觉

整体功能测试

Jebson手功能测试 

明尼苏达操作等级测试

Purdue钉板测试 

(基本原理相同,即令受试者将物品从某一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并记录完成操作的时间)

手外伤的临床康复

手部软组织损伤术后的康复

早期康复治疗:一般手术后,受伤的部位需制动2~3周后开始运动早期康复目标:控制肿胀、预防感染、促进损伤组织的正常愈合

控制肿胀 

  • 抬高患肢 
  • 患肢制动
  • 冰敷法 
  • 压力治疗
  • 超短波疗法 
  • 主动运动 

控制伤口感染

  • 超短波治疗
  • 紫外线疗法 

后期康复治疗:

一般术后2周伤口拆线,肌腱和神经修复术后需制动3周左右,骨关节损伤需固定 4~6周时间。

后期康复目标:

恢复患手的运动、感觉、功能活动;减少肿胀,缓解疼痛,松动关节。

手部骨折的康复

手部骨结构及特点

8块腕骨(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5块掌骨14块指骨骨短小,参与构成的关节多,功能要求高。

骨折部位

  • 腕部:Colle’s骨折
  • 舟骨骨折
  • 月骨骨折
  • 掌骨骨折
  • 指骨骨折

康复治疗基本原则

  • 进行早期整复
  • 良好的肢体固定位置:功能位,腕关节20-30°背伸,拇指对指,掌指关节半屈
  • 合适的固定范围:腕关节不超过掌横纹,手指骨折患指固定
  • 重视伴随损伤的处理
  • 积极开展早期运动
  • 关节强直的防治

康复目标

早期(骨折固定期):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后期(骨折愈合期):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松解纤维瘢痕组织;增加关节的ROM;恢复正常的肌力和耐力;恢复手功能协调和灵活性。

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

(2)按摩

(3)运动锻炼

(4)支具和矫形器的应用

(5)作业疗法

手部骨折常见并发症

  • 肌腱损伤
  • 神经损伤
  • 关节强直
  • 骨延迟愈合、不愈合或骨坏死

关节强直的防治

  • 早期处理损伤
  • 良好的固定位置
  • 早期功能锻炼

手部肌腱损伤的康复

肌腱的滑动结构

  • 腱周组织
  • 滑膜鞘
  • 纤维鞘管

肌腱愈合途径

  • 外源性愈合-粘连形成
  • 内源性愈合-滑液环境

肌腱愈合过程分期

  • 纤维支架形成期:术后4-5天
  • 纤维组织增生期:术后2周
  • 肌腱塑型初期:术后3周
  • 肌腱塑型期:术后4-12周
  • 影响愈合因素:创伤的影响和制动的影响

手的屈肌腱

拇长屈肌:屈曲拇指指间关节(正中)

指浅屈肌:屈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正中)

指深屈肌:屈手指远侧指间关节(正中、尺)

指屈肌腱分区

Ⅰ区:远节指骨肌腱抵止部至中节指的中部,只含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

Ⅱ区:中节指骨中部至远侧掌横纹平面,此区有指浅、深2条屈肌腱

Ⅲ区:远侧掌横纹至屈肌支持带远侧缘

Ⅳ区:腕管区,此区9条屈肌腱和正中神经挤在一起,易引起神经卡压

Ⅴ区:前臂区,位于屈肌支持带上方

手的伸肌腱

  • 8条,均由桡神经支配
  • 桡侧组: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 尺侧组:4条指伸肌腱,示指固有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

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要点

早期(3周)

控制肿胀

  • 抬高患肢
  • 物理治疗(压力治疗、超短波)
  • 主动运动

控制感染

  • 超短波
  • 紫外线

中晚期

  • 促进组织愈合
  • 消除肿胀
  • 缓解疼痛
  • 恢复功能

屈肌腱修复术后康复

第一阶段(术后24小时至第3~4周)

  • 保护性制动
  • 水肿和瘢痕控制
  • 保护下活动
  • 指导家庭训练计划

夹板

夹板应包括前臂远2/3、腕、掌指关节和所有指间关节。制动时将屈肌腱至于松弛位,腕关节屈曲15~30°,掌指关节屈曲50~ 60°,指间关节维持在0°伸直位

水肿控制和瘢痕护理

早期控制水肿是关键

1.弹力绷带敷裹各个手指,采用捏指法训练

2.从手指至肘部内侧逆行按摩、抬高患肢、冷压

活动

肌腱按以下顺序进行主动活动前准备活动

1.水肿控制

2.被动屈曲关节

3.固定

4.保护位置做可控主动屈曲

在支具内最大限度被动屈曲近侧指间关节,然后在夹板限定范围内进行主动背伸。

被动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保持在伸直位而掌指关节保持在屈曲位,以伸展终末伸肌腱及斜支持带。

同时被动屈曲远、近侧指间关节至最大限度,再于掌指关节保持在屈曲位时伸直至0°。

控制下的主动运动

滑动练习

单独指屈浅肌腱的训练方法 :

  • 伸直掌指关节、远端指间关节
  • 固定近端指间关节近端
  • 主动屈曲近端指间关节

单独指屈深肌腱的训练方法:

  • 伸直: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 固定远端指间关节关节近端
  • 主动屈曲远端指间关节

钩拳练习

指屈浅肌腱和深肌腱的最大范围活动方法:

  • 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关节屈曲
  • 掌指关节伸直

直角握拳练习

指屈浅肌腱做最大范围滑动方法 

  • 屈曲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
  • 同时保持远端指间关节伸直

复合握拳练习

屈曲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使指屈浅、深肌腱做最大滑动 

屈肌腱修复术后康复

  • 术后第6周,轻度功能性活动,如近端指间关节关节屈曲挛缩,可使用手指牵引夹板。
  • 术后第7周,抗阻训练,如使用强度各异的海棉球、塑料治疗泥进行训练,以维持手的抓握能力。
  • 术后第8周,强化抗阻训练,增强肌力、耐力。
  • 术后9-12周,主动活动,强化患指抗阻力指屈练习。

物理疗法

  • 术后第2天~2周,选用超短波、紫外线
  • 术后3~4周,选用超声波和水疗。

伸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 

  • 手背伸肌腱表浅,损伤率高,并且容易与骨发生粘连。
  • 与屈肌腱相比伸肌腱较弱,开始主动活动时,容易过分牵伸。
  • 伸肌腱结构扁、薄、阔,更容易断裂。
  • 伸肌腱滑动范围小于屈肌腱,因而在长度方面的代偿能力小。

传统上,伸肌腱术后采用固定治疗,近年来研究证明,伸肌腱修复术后(Ⅳ~Ⅶ区)早期在控制范围内进行屈曲活动有助于瘢痕组织重新塑形,使得肌腱有较大活动度,更好的防止粘连。 

伸指动作的完成并非由哪块肌肉单独收缩完成,而是一组肌肉的协同作用。指背部肌腱是由这组协同运动的肌肉及肌腱移行构成指伸肌腱装置。

指总伸肌腱跨越掌指关节后部分纤维附于掌指关节囊背侧,大部分肌腱经掌指关节时为三束。中间束止于中节指骨底背侧,两侧束止于末节指骨底背侧。

临床诊断

如果指伸肌腱在止点断裂或者在远端指间关节(DIP)与近端指间关节(PIP)之间断裂,则不能主动伸直远端指间关节,出现锤状指畸形。

如果在掌指关节与近端指间关节之间因肌腱中央束断裂,侧束向掌侧滑移,故近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而掌指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仍能伸直。

肌腱指伸分区

Verdan分法:指伸肌腱分为8个区拇指分为5个区其中奇数区与关节对应,偶数区与骨干对应。

康复治疗--Ⅰ和Ⅱ区损伤

1.术后1~5周:用支具固定远端指间关节于伸展位,活动近端指间关节,防止关节僵硬。2.术后6~8周:取下支具,开始远端指间关节(轻柔无阻力的屈曲练习,练习过后支具固定。3.术后9~12周:间断卸去支具,开始轻柔握拳等功能练习,并进行感觉训练。

Ⅲ和Ⅳ区损伤

1.术后1~5周   用支具固定近端指间关节于伸展位,活动远端指间关节。2.术后6~8周   取下支具,掌指关节屈曲位,无阻力屈伸近端指间关节,不练习时支具固定。3.术后9~10周  增加主动屈伸练习,开始使用柔和动力支具以被动屈曲近端指间关节关节。4.术后11~12周  用主动和被动运动及支具等方法,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Ⅴ、Ⅵ和Ⅶ区损伤

1.术后1~2周   用支具将手制动于腕背伸30°,掌指关节0°,指间关节自由活动的位置。在支具控制范围内完成主动屈指和被动伸指练习,禁止被动屈指和主动伸指。2.术后3~5周   卸去掌侧支具,嘱患者完成主动屈指练习。3.术后6周   去除支具,进行屈腕屈指练习和主动伸指练习,从事手指绕橡皮圈外展及橡胶泥作业。4.术后7周   逐渐开始抗阻力练习,为恢复工作做准备。

手部神经损伤的康复

临床表现

  • 运动障碍
  • 感觉障碍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主动运动消失、肌肉瘫痪,肌力、肌张力下降或丧失,出现特定的畸形外观;
  • 自主区麻木、痛、温、触、两点分辨觉等感受消失或减退;
  • 皮肤干燥、出汗减少或无汗;失神经支配时间长者肌肉萎缩,皮肤变薄、粗糙。

临床检查

感觉神经损伤后的检查

正中神经:手掌桡侧半、桡侧3 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尺神经:手部尺侧、环指尺侧和小指掌背侧皮肤桡神经:手背桡侧及桡侧2个半手指背侧近节皮肤

运动功能检查-神经肌肉支配

正中神经: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除外),手部鱼际肌(除拇收肌),第1、2蚓状肌尺神经: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骨间肌及第3、4蚓状肌、拇收肌桡神经:各伸肌属广泛瘫痪

运动功能检查:典型畸形

正中神经:猿手桡神经:垂腕尺神经:爪形手

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注意:肌电图检查最好在伤后3周进行

康复评定

交感神经功能评定

1. 出汗功能检查(1)检查者手指触摸(2)碘淀粉试验  

2. 温水浸泡起皱试验

感觉神经功能评定

1、单纤维感觉测定器:一种精细的触觉检查,测定从轻触到深压的感觉。可客观地将触觉障碍分为5级,以评定触觉的障碍程度和在康复过程中的变化。

评定标准分级

正常轻触觉:1.65~2.83轻触觉减退:3.22~3.61保护性感觉减退:4.31~4.56保护性感觉丧失:4.56~6.65感觉完全丧失:>6.65

2、两点分辨试验该试验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是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功能恢复的一种定量检查,这是对感觉客观有效的反映。

3、移动触觉   

4、恒定触觉

5、振动觉

6、Tinel’s 征Tinel征是指叩击神经损伤(仅指机械力损伤)或神经损害的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目标

  • 保护代偿
  •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周围神经修复术后治疗原则

1期:0-3周  :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保护修复后神经。理疗,支具固定,药物

2期:3-6周    预防粘连、挛缩和继发畸形,改善感觉

3期:6周以后   矫正畸形,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功能。

常用治疗方法

  • 物理因子疗法
  • 运动疗法
  • 作业疗法、支具应用、 ADL训练
  • 心理治疗

神经损伤的康复

保持关节活动度:将患手固定于功能位改善局部浮肿:抬高患肢,弹力绷带包扎,被动运动或轻柔按摩使用手夹板:可防止和矫正畸形,并协助瘫痪肌肉,使用一般3周-6周

感觉神经损伤后的康复

手的感觉恢复顺序是:痛觉和温觉、30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256 Hz振动觉、辨别觉

训练方法

1、在手上画出感觉缺失区域;

2、训练前进行感觉评定:当保护觉(痛觉)恢复时,感觉训练程序即可开始3、感觉训练后的评定,每月1次;

4、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过多,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为宜

5、正规感觉再训练结束,患者恢复主动活动以后,后期阶段的感觉训练是依靠患者自己双手的不断使用而得以维持的。

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健康教育

  • 避免将受累区域暴露于热、冷和锐利的物体
  • 当抓握一个物体时,有意识的不要用比需要的更大的力。
  • 加粗把柄或避免使用小把柄。
  • 避免要求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工具的工作。
  • 在工作中频繁的改变工具以使受压组织休息。
  • 皮肤出现红班、水肿、发热等受压症状休息患手。
  • 如有水疱、破溃发生,尽早尽力治疗。
  • 保持皮肤柔顺性,注意日常护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