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移植指为了覆盖创面并替代组织缺损,用于恢复外观与功能的组织移植方法。
创伤骨科三大基本技术
- 骨折复位固定技术;
- 重建修复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外架技术);
- 关节镜技术
足踝部创面、深部组织、内固定物外露极其多见
足踝部创面修复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1、外露创面情况?
2、创面修复后足踝部功能以及外观如何?
3、局部以及全身的情况?
4、是否需要二期功能重建?
局部带蒂皮瓣VS游离皮瓣
1、“宁简勿繁,宁近勿远,能带蒂不游离”
2、穿支皮瓣的理念
局部带蒂皮瓣优势
1、局部创面较小
2、局部周围软组织条件良好
3、显微外科技术要求不高
修复足踝部的常用带蒂皮瓣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外踝上皮瓣;
3、内踝上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Masquelet等提出:任何一条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轴位皮动脉
国外(Masquelet)于1992年率先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1/3和足踝创面
国内于1996年以后相关报道开始逐年增多,该皮瓣以其突出的优点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逐渐改进。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解剖主要来源于:纵向链式血管网
- 腘窝的腓肠内、中、外侧浅动脉,在浅筋膜层内向远侧行走,分支相互吻合成网。
- 腓动脉穿支分支吻合,融入网内。
- 胫后动脉穿支直接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分支吻合,融入网内。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均有各自独立的营养血管网丛,并相互构成吻合。
- 深筋膜的深、浅构成的血管网
传统概念:旋转点只是筋膜蒂
皮瓣血管蒂的来源与解剖
腓动脉的几个重要穿支
腓动脉在踇长屈肌深面沿腓骨内后方下行,在外踝后上方4~10 cm的肌间隔发出1~7个穿支出深筋膜,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贯通
皮瓣血管蒂的设计
线:腘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中点的连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体表投影)
点:外踝上方5—7cm为皮瓣旋转点
面:皮瓣切取面积略大于创面,上不超过腘窝平面,两侧不超过侧中线,蒂部保留1~3 cm宽皮肤网球拍形
皮瓣的切取过程
1.显露穿支:
在皮瓣蒂部画线处切开,达深筋膜下腓骨长、短肌腱,将其牵开,在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隙中腓动脉穿支,确定皮瓣旋转点,重新确定皮瓣的范围;
2.皮瓣的切开:
沿皮瓣画线, 切开皮瓣的近端以及两侧,视情况切断腓肠神经一小隐静脉及其营养血管,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向旋转点处逆行分离皮瓣,一直到蒂部
3.处理蒂部:
视穿支的情况,决定蒂部的处理方式,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血管网,保留一定宽度的血管蒂(2~3cm)
4. 皮瓣旋转至受区,覆盖创面,明道安全-暗道美观
5.固定皮瓣,缝合供区:
旋转后皮瓣蒂部皮肤可切断,无张力缝合皮瓣与创面边缘,供区缝合或植皮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病例1)
患者,6岁,跟部轮辐伤,急诊清创负压引流术后7天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病例2)
周**,76岁,开放骨折术后胫前方骨外露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病例3)
何**,足跟部软组织坏死
外踝上皮瓣
外踝上皮瓣的血供解剖主要来源于:
- 腓动脉在外踝上5cm处穿过小腿骨间膜后 ,在外踝前上方分为升支和降支两条皮动脉;
- 升支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穿过深筋膜,在皮下组织内上行供应小腿下部外侧皮肤血供;
- 降支向下与外踝前动脉的皮支吻合,皮动脉具有两条伴行静脉;
- 腓浅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网
腓动脉外踝上前穿支
皮瓣血管蒂的设计
线:以胫骨嵴与腓骨后缘之间中点为皮瓣的轴线
点:外踝上5cm(以穿支为旋转)也可以穿支的降支为旋转
面:腓骨中点至外踝,从胫骨嵴到腓骨后缘的范围
皮瓣的切取——关键显露穿支
- 沿皮瓣设计的画线切开皮瓣前缘,在深筋膜下向后掀起皮瓣至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的间隙,肌间隙内寻找出腓动脉的穿支和外踝上皮动脉的升支。
- 在外踝的前上方,趾长伸肌的表面可见腓浅神经斜行穿过皮瓣,术中应注意加以保护
外踝上皮瓣(病例1)
踝关节前方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2)
内踝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3)
足背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4)
前中足背侧创面
内踝上皮瓣
内踝上皮瓣的血供解剖主要来源于:
- 胫后动脉,在内踝上方4cm和6.5cm处,经趾长屈肌和小腿三头肌之间发出两条皮动脉达皮瓣,营养小腿内侧下1/3皮肤,
- 皮瓣以这两条皮动脉为蒂形成内踝上皮瓣,可以修复踝部以及小腿远端创面,
- 皮瓣内可包含大隐静脉和隐神经伴行血管网
皮瓣血管蒂的设计
线:胫(股)骨内侧髁与内踝内上缘之间的连线
点:内踝内上5cm处
面:上界 小腿中上1/3,下界为内踝上缘,前至胫骨前缘,后至后正中线,蒂部保留1~3 cm宽皮肤,网球拍形
皮瓣的切取——关键显露穿支
皮瓣蒂部前缘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在深筋膜下掀起皮瓣前缘,向后游离皮瓣至胫骨后缘和趾长屈肌表面,在趾长屈肌后缘处显露穿出深筋膜的皮动脉和皮静脉
内踝上皮瓣(病例1)
踝关节内侧创面
内踝上皮瓣(病例2)
跟部创面
内踝上皮瓣(病例3)
踝关节前方创面
内踝上皮瓣(病例4)
中足残端方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5)
患者,42y,跟腱术后半年伤口不愈合
内踝上皮瓣(病例5)
其他皮瓣
- 踝前皮瓣
- 跗外侧皮瓣
- 足背皮瓣
- 足底内侧皮瓣
- 跖底皮瓣
- 踇趾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等
转移皮瓣术后处理
- 皮瓣下放置皮片引流24~48 h;
- 注意外界条件,保温;
- 相对卧床、制动,敷料包扎不太紧,皮瓣蒂部悬空;
- 下肢垫软垫并将下肢抬高20~30 °;
-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止痛;
- 改善微循环药物(凯时)、消肿药物(甘露醇或七叶皂);
- 适当应用解痉药物(罂粟碱)或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
- 改善皮瓣微循环,如皮瓣明显肿胀和瘀斑,可拆除部分缝线;
- 对游离植皮创面约1周后拆除打包缝线
讨 论
1.几个基本概念
穿支:从主干血管发出,可经过肌肉或肌间隙,行程中须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与皮肤
穿支皮瓣:皮瓣由穿支供血,组成结构中不连带深筋膜(除蒂部外)
筋膜蒂皮瓣:由深筋膜血管网供血,皮瓣包含筋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三层
穿支筋膜蒂皮瓣:筋膜皮瓣的基础上保存远端蒂部穿支为皮瓣增加血供来源
2.术中是否先显露血管蒂血管?
传统筋膜蒂皮瓣:
穿支皮瓣:
术中不要轻易地切断旋转点附近出现的任一穿支;应根据术中所见的穿支浅出点重新调整皮瓣的旋转弧,以便在穿支蒂未受到牵张的情况下皮瓣能无张力的覆盖创面
3.皮瓣血管蒂浅静脉的处理?
- 不做特殊处理
- 蒂部浅静脉结扎:浅静脉(小隐静脉)供血作用不大;倒灌现象
- 吻合:皮瓣远端浅静脉与创面周围找到一口径相当的回流静 脉吻合,将皮瓣静脉回流变成“顺行”回流
- 保留浅静脉在供区
4.皮瓣蒂部皮肤的处理?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propeller flap)
5.三种皮瓣血管蒂穿支高低的选择
根据创面部位大小以及穿支的粗细质量考虑
6.三种皮瓣穿支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关系
7.三种皮瓣切取大小范围
小面积,可单纯应用穿支皮瓣;大面积,需可联合筋膜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8.三种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部位、
9.三种皮瓣的感觉恢复与吻合神经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
外踝上皮瓣(腓浅神经)
内踝上皮瓣(隐神经)
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良好,修复创面一期愈合,随访9—15个月,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率为53.85%,足背外侧皮肤恢复保护性感觉,感觉恢复优良率61.54%
10.皮瓣可否带肌肉组织?
11.小儿与老年人等的应用
小儿:血管纤细、解剖参数,术后躁动,术后皮瓣观察以及危象处理困难
老年人:内科疾病(糖尿病、血管硬化),卧床风险
肥胖者、吸烟人群、营养不良人群
12.新鲜创面负压引流的优势与必要性
- 损伤控制
- 负压改善创面
- 增加感染机会
- 增加住院成本
- 负压海绵压迫穿支
- 急诊行皮瓣覆盖
13.皮瓣血管危象、坏死原因分析
- 周围软组织条件差,挫伤
- 皮瓣部位选择以及大小、范围与创面匹配欠佳,张力大
- 血管蒂的处理:穿支的显露、损伤、筋膜蒂窄
- 创面感染导致皮瓣着床欠佳
- 术后处理:血管蒂压迫、制动不充分、血管危象处理不及时、外坏境(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