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下肌是组成肩袖四大肌群之一。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在功能上作为一个整体,使肱骨头稳定于关节窝内。手臂移动到不同位置时,每块肌肉都对操纵肱骨头运动方向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肩胛下肌是最大的肩袖肌群及唯一的内旋肌。
其起自肩胛骨内侧缘的深面,也就是肩胛骨朝向胸廓的那一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并在远端和肩关节囊的前侧相融合。
肩胛下肌的稳定功能体现在参与调节关节囊的张力,提供关节前侧的稳定性,同时也平衡其它肩袖肌肉的外旋拉力,特别是冈下肌和小圆肌。通过这样的协同作用将肱骨头牢牢固定在关节盂内。
肩胛下肌的运动功能则主要是作为肩关节的内旋肌,在肩关节处于有些角度时,它也扮演外展肌的角色。
此外,在肩关节外展和屈曲动作中,肩胛下肌和冈下肌、小圆肌一起抵抗三角肌对肱骨向上的牵拉,避免肱骨头上移挤压甚至撞击喙肩弓。
肩胛下肌损伤临床中常见,因肩周炎而受累者亦多,运动员常见。但因该肌位置深而隐蔽,患者有症状,又不能准确地指出病变部位,有人描述椎间“胸壳”下痛、肩胛骨里头痛,查体又不易找到痛点,于是该病多牵延不愈而成慢性痼疾。
肩胛下肌损伤常常发生疼痛的区域在于肩关节前方疼痛、肩胛骨内酸痛不适。肩关节外旋时疼痛加重,内旋位时疼痛减轻。与冈上肌和冈下肌损伤的临床表现不同,肩胛下肌撕裂产生的疼痛通常是在肩水平以下的活动中,患肩活动范围缩小,患者往往采用肩胛骨活动的方式来替代一部分肩关节活动。按摩肩胛骨背面肌肉有膈靴瘙痒的感觉。
若肌肉已发生僵直,则肩关节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上都会发生疼痛和活动受限。外旋转较为明显。疼痛发生在肩胛骨内,以酸痛、不适感为主,有时会在背部发生疼痛。手腕也会出现压迫性疼痛。
如果发生手腕的不适感,应先考虑肩胛下肌,手背疼痛甚于手掌。
肩胛下肌与背阔肌同时干涉肱骨头前下方半脱位,随着肩胛下肌的损伤其周围肌肉也会受损。尤其以肩关节旋转肌肉(冈下肌、小圆肌)和三角肌的慢性受损为主。
临床上常常会使用以下测试来判断其损伤:
阻抗式内旋检查
患者取坐姿,肘部靠近躯干,肘关节屈曲,自行做肩部内旋动作。检查者站在患者侧面,主动用力握住其前臂近手腕处,阻抗其肩部内旋动作。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或肌肉无力为阳性,提示肩袖肌肉病变或肩胛下肌功能障碍。
检查者还需考虑,胸大肌、大圆肌、三角肌前束、背阔肌也支持肩部内旋动作,这些肌肉出现问题,也会影响肩关节内旋。斜方肌无力会使肩胛骨稳定性变差,导致肩部肌肉内旋的假性无力。
背后举起检查
患者直立和俯卧都可以,上臂内旋,肘关节中度屈曲,手背碰到中段腰椎。检查者指引患者向后方举起手,离开背部。阳性结果,无法对抗重力或微小阻力,手很难离开背部。或者与对侧相比明显受限。在诊断全层撕裂较为敏感。
检查者还需考虑,当患者发生肩胛下肌、背阔肌、菱形肌无力时,可能会试着用肱三头肌或肘部的伸肌来代替这个动作。
压腹试验:称拿破仑试验
患者将患侧上肢的手掌贴于上腹部, 患者如能将腕关节伸直,并向腹部加压,则为试验阴性;若患者腕关节屈曲 90°后,才能向腹部加压,则为试验阳性,考虑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若患者腕关节屈曲 30- 60°后,才能向腹部加压,则考虑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
激痛点检查:
右侧肩胛下肌的两个外侧激痛点和一个内侧激痛区的引传痛模式。
红色实心区域为主要牵扯痛区域,红点区域为溢出疼痛区,为清晰展示,第二~五肋已部分移除。
肩胛下肌外侧有两个常见激痛点,内侧有一个常见激痛区。最易触及的外侧激痛点位于肩胛骨外缘腹侧走向相对垂直的纤维内。另一个外侧激痛点在第一个激痛点上方,位于跨越肩胛骨的水平纤维朿内,较难触及。
第三个部位是沿肩胛骨脊椎缘的激痛区,位于肩胛下肌在肩胛骨脊柱侧(即腹侧)内表面的附着处,此处的压痛点可能是继发于纤维中部原发性激痛点的起止点。
如果肩胛下肌紧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手法松解:患者仰卧或者俯卧位,把手放置再肩胛骨腋窝侧
肌肉图解版
如图,我们让肩胛骨外移,我们可以从腋窝入手,“掏”到他的肩胛下肌,去进行手法松解。
内容来源于康复小南宁!